法兰西 -HD中字
手机扫一扫继续看
法国第一女主播法兰西强悍娇艳,记者会上向总统犀利提问,转眼又眉来眼去频送秋波;坐镇主持政论节目,以完美妆容力战来宾;亲身前往远方战地“演绎”实况,还不忘忙碌奔波照顾家庭。她原是法国人心头上的一颗硃砂痣,一场肇事车祸却让她成了那抹蚊子血。法兰西发现主播的华美衣袍下其实爬满了蚤子,播报台下的美丽与哀愁谁人能解?当她决定洗尽铅华隐姓埋名,意外的邂逅突然降临,触动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
《法兰西》的评论
可以的可以的
一场长达两小时的英语听力测试&两次抵抗困意的艰难考验
边喝芬达边洗澡
他不是沿着完美弧线无可阻挡的彗星,在浩瀚宇宙中飞往银河之外。 相反,他会英年早逝,他会溺死在这个星球。溺死他的水流,沿着幽深、肮脏、壮丽的河,夜以继日流过古老城市中的大小水脉。 他的父母会在午夜接到一通电话,机械地套上衣服,手牵手,在出租车上沉默。前去认领儿子冰冷的身体。 他的形象,会被量产封装。像卖泡泡糖一样卖给假装受到启发的人,他们想比照英雄效仿。 青年的自命不凡让人动容。
黄色动力伞
Super artificial , 好像走进一家过分精致的糖果店,第一秒完全被overwhelmed , 等到要认真挑选时发现竟挑不出一个足够喜爱的
鸡头井。
令人眼花缭乱的声画轰炸,最后砌成四个还算“好看”(真的是字面意义)的短片。数人头,无感情,说是写给新闻业和法国的情书,充其量是韦斯·安德森大型办家家现场。#Cannes2021
sirius_flower
笑死我了!希望这个沉浸在乏味庸俗的叽叽喳喳中的愚蠢世界能多一些这样正经而又胡说八道的幽默 光这一点就足够让那些假正经与假关怀的电影相形见绌了。这部将招牌的90度180度空间调度用到了出神入化,舞台化与场景切换结合了tableau vivant与黑白-彩色的交替,漫画动画的加入极大丰富了框架层杂志质感与内层故事的自反,能通过一份追求法式上流文化的中西部杂志来调动四个各异的WA典型神经质人物并叠层处理各成一体 每帧分解都是叙述摄影 实在是犀利自戳。片中更是金句迭出!绝对WA最佳之一 推荐大家都去看!
咯咯精
天真的,伤感的,不合时宜的,奇技淫巧的,竭尽全力的,人情味儿的,为了全人类的(但是不是为了全体观众的)。开头就每一帧都信息过载令人屏息,后来发现全片都是这样……
舌在足矣
果然是一部电影版的《纽约客》,三个故事的核心元素:(不明觉厉的)艺术,(浪漫但幼稚的)革命,还有美食,也算是典型的美国人对法兰西的印象。主题上依然与《布达佩斯大饭店》一脉相承,讲述那个昨日的世界
鲍勃粥
8.1/10 #NYFF 韦斯安德森显然找到了一种新的“机械”电影的方式,追寻着电影史之初如同逛主题乐园时的体验,不断翻飞的画面不断平移的推镜显然将观众放置在了与摄像头同位置的轨道车上,如同迪士尼乐园中的小小世界,以巡游一般的视角翻开一章又一章立体图画书。从另一角度讲,他在这部致敬纸媒/杂志的刊物中还原了阅读文字的线性编码体验,序章中的小镇由一个静态开始,然后不同的人事物依序开始行动,打开门窗进入世界,这种展开的单向度正贴合阅读体验。的确如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样是指向过去的,但是并无刻意的怀旧或者喷薄的情怀,更多的是一种轻松的语调和飞跃的信息(图像与文本兼是),同样在模仿有闲人阅读这样一本“周末刊物”时的体验,读(看)过了,笑过了,然后便扔到一旁,等着下一周(部)的到来。
冰红深蓝
韦斯·安德森很适合拍摄这部杂志-影像&漫画-影像,延续并强化了他擅长的横纵平移式运镜、精细的对称构图、分屏 画幅变换、动画片段置入、夸张的卡通式人物与幽默台词。那架飞机的剖面图与人/物凝固的横移镜头也是影片平面化与静态化处理的典例。色彩转换逻辑亦类似于杂志画报的黑白-彩色穿插。对雅克·塔蒂与戈达尔的致敬特别明显。缺点是影像与文本上都雕琢得过满,这种极多主义的编排策略的确很契合纸媒,但不适合以快节奏时刻促逼观者的电影媒介来呈现——结果就是,表面信息的过载与实质内核的匮乏(对现代艺术、反文化运动与美食烹调的呈现浅薄但好玩)渐次令人疲惫。在这个意义上,本片虽名曰致敬传统纸媒,实际效果却更偏向于当代花哨缭乱视频席卷的网络媒体,而片中“Ennui-sur-Blasé”(极度无聊)的虚构城市名似乎也成了一种自嘲。(8.0/10)
咸芝士包
全片一共有三个部分,我睡过了第二部分,一起去看的朋友睡过了第三部分。散场后我们讨论了一下,并没有得出关于全片的完整结论,只是觉得需要回家好好睡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