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 -第03集
手机扫一扫继续看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探寻的旅途上,轶君同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也经历了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的旅程。
《他乡的童年》的评论
白若涅
老周在做好事 老周做了好事
solo
芬兰那一集周问校长,墙面这么空,不挂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或是「扫黑除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类的标语,校长说绝对不可以的,建筑本身就有很强的艺术性。驯鹿那个世家,生活了18个世纪,下一代也没有走出去的打算。驯鹿总需要人们照顾的。这类纪录片最大的功德是告诉高墙之下的人们,教育还可能有哪些形式。
博纳萧
芬兰这种教育是建立在高福利社会的基础上,通篇都是何不食肉糜。人在不愁吃穿的时候当然可以谈平等谈宽容,看的我尴尬癌都犯了。
赫恩曼尼
看的时候只有一个感觉:在中国,做一个小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哪个孩子能逃过一劫:大人强加的意志,老师的要求和训斥,成绩考学的压力,恶性竞争的压迫感,功利地学习各种“特长”,扼制自由和想象力、恋爱和青春期的欲望。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人,应该很难快乐吧。
爱城苦逼妹朵
毒鸡汤.... 在一个没有筛选,没有竞争的教育系统,智商140都能被磨成90.... 庆幸我在中国接受的基础教育!你们开心就好....
sandro蓝天白云
虽然是当爸爸的年纪,没有孩子的我,以后也未必有孩子的我,依然饶有兴趣,看得津津有味,舒服……
星のAbby
真的让人引起强烈的警觉,我们的教育,从小就单一,且只强调标准答案。缺乏想象力,这是我长大以后,觉得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低端到不用改名
祝轶君节目顺利 谈论很多问题常常会陷入一种困境,那就是明知当前的某样事物是有问题的、需要改进的,但是又迷茫于不知什么是正确,朦朦胧胧中有对美好的期待,然而美好具体该是什么样子的,却无法去描述、构想。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去思考的机会,提供一些好的例子让我们去设想好的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 第一期介绍了日本的幼儿园教育。看时最大的感慨是教育者们有一种自己的理念,他们所设想的是孩子未来融入社会应该做好的准备,以及清晰地在设想未来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目标下思考、设计整个教育。反观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没有思考过我们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是从功利的成绩、收入出发,只考虑到未来统一化的物质生活,却从来没考虑过未来如何带着这些生活,更未曾思考过这样的标准真的符合每个人吗?
太阳太阳大太阳
当我们在观察其他国家不同教育方式的时候,我们需要从中选取部分有用的经验和观点。因为有些东西是和国家固有资源分配以及社会固定要求是没有关系的。比如一个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表达的权利,一个小孩也应该得到尊严的尊重。或者一个孩子应该学习怎么去衡量自己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一个家长应该去考虑的问题,从宏观上不改变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家长依然可以从微观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和感悟。这应该是这个纪录片想要做到的目的,它试图打破一个大部分群体的共识,孩子的未来从来都不是只有一种可能。
相关推荐
《他乡的童年》的相关资料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探寻的旅途上,轶君同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也经历了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的旅程。
Ayo_whale
芬兰那一集看哭了,活在世上的二十多年,从来没有被告知“你可以不必成为最优秀的,只需要成为你自己”,而这是他们孩子从小到大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