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失败或卡顿请切换线路-->
汉娜·阿伦特 -HD中字
手机扫一扫继续看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巴巴拉·苏科瓦BarbaraSukowa饰)受《纽约人》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现了分歧。当阿伦特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一些汉娜·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这个当年海德格尔门下最得意的女学生在急风骤雨中想全身而退,却发现一切都已经不像自己预计的那样简单。
《汉娜·阿伦特》的评论
熊阿姨
剧作在好多地方蜻蜓点水一下就结束了,每个拍了一半就扔掉的线头,好像都在勒令观众必须先读完《极权主义的起源》读完阿伦特写庭审的原作,才可以理解这部片子。
成都越
哲学家那无处安放的魅力!本来以为只是看她的人生经历,没想到像是听了小半堂哲学讲座。从“平庸之恶”到“暴力作为一种手段”,汉娜·阿伦特一直在思考人在现代理性机器当中作恶的问题,虽然提出“独立思考”作为一种解决方案,但是却无法处理自己的恩师/老情人的相关问题:没有人会认为海德格尔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却依旧认同并加入到纳粹。舆论对汉娜·阿伦特的指责,其实也正反映了情绪/理性、大众/知识分子之间的某种对立。期望每个人都独立思考,显然过于理想主义了。另外,我想值得反思的是,知识分子期望大众都能够像自身一样去独立思考,并认为这就能够避免某种极端主义,是否也是一种自恋?
Orpheus
当我写下“ping~yong~zhi~e”… 豆瓣提醒:有禁用的内容,请修改重试。什么是禁用的?
censored dump
在剧场进行、全电视直播的艾希曼审判让阿伦特注意到其戏剧性,而她的以布莱希特讽刺喜剧为据的报道,成了整出戏的高潮,一个我们熟悉的自黑-递刀子-网暴情节,电影以一种课代表式的规矩收集阿伦特的points,台词应该都有出处,名句不断,从黑暗时代,到我不爱族人我只爱我的朋友,到最后的“思之风”,阿伦特把哲学视为“最高智识的召唤”,注定要陷入思与生命纠缠的旋涡,或不如说,活出精英传统与大众时代的冲突。那种They should learn的“无所不知的姿态”(所谓的Hannah Arrogant),与刚毅之下的真情留恋(布吕赫的出轨,海德格的师生恋,朋友的争论),呈现了一位女性在白男公共舞台的弧光,夺目又让人起敬(可以看照片里她的“美丽的大眼睛”)。片尾和她断交的汉斯约纳斯后来在悼文中说,有些人的错误比其他人的真理更有价值。完全同意。
沉默の玩
以纽伦堡审判以点带面,借对艾希曼平庸之恶的审判,寓指整个现代社会的基础性问题。对个人思考判断的放弃在西方更多是因为消费主义,在东方不光有消费主义,还有权力崇拜和老大哥威压。
神仙鱼
我爱阿伦特,但只从电影艺术角度出发,这部所讲述的内容没多少影像化的价值(最有价值的就是审判艾希曼的真实历史影像了),或说它几乎只做了文字就能做到的事。“平庸的”电影。|导演竟是施隆多夫前妻。2700
Peter Cat
评分:C 平庸的恶,平庸的电影。
一小片蓝
平庸之恶这个提法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心中表达恨意的需求,她被称为“冷酷”和“炫耀智力”,但时间证明阿伦特对人性的洞察是有效的,虽然至今仍有争议。
江绪林
嗯,围绕着艾希曼的审判的哲学观念电影。里面的角色都是知识人,非常的优雅的;个人不是很喜欢扮演阿伦特的女主角,觉得还是缺了点深刻或韵味;年轻时与海德格尔会面的那两个小镜头中的阿伦特倒是很惊艳,就是海德格尔却有点蠢样~
喵咪咪
“思考”是许多人丧失的能力,“惯性”/“社会绝大多数”/“想当然”让大多数人成了“平庸之人”,造就了“万恶之恶”。
Fleurs.哼哼
看完此片之后会去读原著,而且片尾也提到关于“恶”汉娜至死还在思考,所以针对“平庸的恶”不过多展开。影片中最震撼的两段,一是对艾希曼的世纪审判才用了历史影像和现实拍摄混搭的方法很出彩,二就是阿伦特抽着烟在课堂上的“舌战群儒”的激昂和华丽但又落寞的背影。我想当这样的老师,娶这样的女人
SWX
非常不错,几乎就是完全按照传记和当时的审判来写的,还大量地引用了原书里面的话,最后的那段长篇演讲不比JFK里面的那段演讲要差。
黄小邪
浮夸,肤浅,跟von Trontta1980年代以前的作品比没法看。纽约高校教师/知识分子圈的戏拍得很造作(包括趴踢、课堂等)。演员也不在状态,比演罗莎·卢森堡时差很多。甚至作为女性导演,性别意识都比之前几部倒退了,不在于是否以女性为主角,而在于如何呈现性别权力关系。
匡轶歌
终于等到片源,却是一个全部用德语重新填补、配音的版本,抹平了传说中三种语言穿插切换制造的微妙“隔阂感”,是不小的损失和遗憾。影片虽只截取了阿伦特人生中处于思想迫害漩涡中最飘摇的一段时期和冲突事件,却十分紧凑有力,也使得课题清晰、言之有物,即:对恶的追究与思考,对思考本身的再思考。
如是奉星
谁为犹太集中营的屠杀负责?如果羞耻与仇恨找不到买单者时,人类拒绝接受自我的盲目本性,而快速用民族情感与所谓正义去仇恨同类。这正是该物种进化的障碍。
Irreversing
果然没拍和海德格尔的床戏,差评
想本雅明迟了迟
这种东西不该当电影来看。
江海一蓑翁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总能超越自身所属的民族和阶层利益独立思考问题,而本片正是集中展现了阿伦特最具知识分子特质和勇气的历史时刻——用平庸的恶界定前纳粹军官艾希曼的行为,而间或出现的与海德格尔的镜头也很好地串接起了她的思想脉络。今年看过的最佳电影,没有之一。
九尾黑猫
思考是孤独的事业,需要极富勇气的从业者。一栋林间小屋,一台打字机,就可以撼动社会。难得拍的如此简单清晰,又引人入胜。是一部十分有力的作品。
海带岛
“邪恶不可能即平凡又深刻,它要么是凡庸但普遍的,要么是极端但深刻的。”
欢乐分裂
三星都给原型人物的弧光。非常平庸的一部片,视听保守,剧情比起阿伦特跌宕经历堪称蜻蜓点水;《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在文本上的犀利深入思考,在电影中仅以大众熟知的“平庸的恶”来概括,且阐释得浮于表层;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能不能少提一些海德格尔???
Philex
定位尴尬,介于故事片和纪实片之间;剖析尴尬,介于详尽和深刻之间;人物感情尴尬,介于八卦暗示和事实显明之间。
Kirsten
独立思考,忠于自己
Sarcophagus
对海德格尔的处理不落俗套,很有分寸。艾希曼庭审剪辑精彩,对汉斯•约纳斯的处理耐人寻味。课室、讲台、烟的系列画面组合彷佛击穿了镜头。《现代性与大屠杀》《朗读者》《耶路撒冷的艾希曼》《海德格尔的弟子》
vivi
4.5. 鼓掌,思考,读书,思考。今年要读什么书已经有个大概的想法了。
Sabrina
思考者,不预设立场者的独立见解是多难成为大众共识,即便在自己朋友圈,知识分子界也是如此。
谢飞导演
2012年的德国片,女导演曾经是施隆多夫的前妻,和我同年42年出生,拍此片时已经70岁了。片子拍得老辣、简洁。最重要的是此片让我认识了这位写过《极X主义的起源》一书而闻名的德国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知道了她六十年前那场因“为纳粹辩护”引发的轩然大波,和她不放弃、不妥协,坚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平庸的恶”之哲学论断,值得补看!
陆钓雪de飘飘
恶是极端而不彻底的,恶是平庸的。只有善才是彻底而深刻的。而人们却被情感冲昏了头脑,迷失了理智。还是说,哲学思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可能的?继《小说里的哲学家》之后,我想是时候要开始思考写《电影里的哲学家》这个问题了。思考与人生,是一个作家永恒的使命,二者本为一体,对又哪怕忍辱负重。
芦哲峰
真理无惧千夫所指,平庸即恶万众愚痴。
宇宙真理猪大肠
推荐(其实我很想说"是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想一想民族主义、历史仇恨、文革)!DL:***://pan.baidu.***/s/11NlSi (中、德字幕)"为什么我要爱犹太人?我只爱我的朋友 —— 那是我唯一有能力去爱的。" 这几句私下的话比不上理论语言那么道貌岸然,但真正理解了的话,在深度上不陋分毫。
桃桃林林
平庸的恶真是个好话题。导演截取了汉娜生命中最戏剧性和激烈的一段,所以一点不觉得闷。独立思考与表达真实想法的勇气。太适合我们了。审判一段面对真实影像也是妙笔,既让观众视线等同于汉娜。同时也强调了导演的态度,这种事、那个人是不能,也不应该被扮演的。只应客观呈现。
没跟别人看电影
1.原来思考者海德格尔为纳粹背书 ♀️ 2.作为历史的受难者,如何超越自身生命经验来回顾历史? 3.不爱族群,爱自己的朋友。一个脱离政治文化身份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