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篇 -HD
手机扫一扫继续看
《我的诗篇》的评论
蒜 | BOY A
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工人和最长的流水线,本片试图在这些机械劳动的背后,挖掘心底的力量,讴歌那些残存的精神,破败的生活和简单的梦想,它们与时代的反轨,诗意终究只能将其装点,丝毫无法改变一点现实。第一次在屏幕里看见剪断的脐带
草苺蜜餞
题材的意义远大于作为电影的艺术价值,作为电影还是太粗糙了,虽然在制作上看到很努力,但是很多地方处理得“刻意”,而且整体的结构没有搭好所以很难表现出“电影”艺术。
lxy
制作很好,角度很好,但片子拍得太煽了
ScarlettShieh
前两天众筹看的。看的时候还是被感动到,但感动我的只是人物事件本身,而非电影,似乎这只是一个类似新闻报道的穿插片段,切乱了摆上荧幕,我不知道是否纪录片就该这样。但我依然为有人能够关注这个渺小又庞大的工人阶层群体感慨万千感动万分。至少这群人被关注到了,或许这比电影本身更有价值。
阿罡书房
粗粝的骨肉被浇上一勺矫情的汤汁,冲了原味。原谅我的刻薄。
Cory
1.有几处视听太花哨;2.写诗这一行为凝聚着多重期待:在历史自觉下诗歌成为时代的见证,又因兑换货币而不得的“无用性”构成对资本逻辑的微观抵抗;3.诵诗会挂有“新工人”字幅,但片中除了调侃“农民工”这一旧称外并未探讨命名合法性,他们究竟是否以阶级的方式将自身认同为新工人?
Dom za vesanje
音乐太多 喧宾夺主
浆糊骗子
至少跟着拍了 把那个话都说不顺还自称会写诗不想干重活的应聘者和那家要发到网上的不劳而获的混蛋都枪毙之后可以打满分
交工站姐某脱
动人的仅仅是素材本身:诗句和人物生平的片段。这部作品似乎在用一种城市中产的视角来理解诗歌和工人,结果只可能得到悲天悯人的诗歌MV。“工人”对于这些诗人似乎仅仅是一个艰辛异常、不胜其重的职业身份,甚至是一项专门针对诗人的苦难考验。劳动者的身份对于诗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劳动经验究竟带给诗歌写作怎样的冲击?诗歌能否构成有效的抵抗?这些问题被片子略过了,非常遗憾。我相信无论诗歌还是电影的创作者都是质朴的、真诚的,但是自我感动没有意义。
大胡桃
摄像剪辑专业水准,导演不及格。
芦哲峰
最受触动的镜头是电梯摄像头拍到的许立志生前的最后几秒影像,最受触动的诗也是他的那首《一颗螺丝掉在地上》: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 在这个加班的夜晚 / 垂直降落,轻轻一响 / 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 就像在此之前 / 某个相同的夜晚 / 有个人掉在地上。
王子洮
画面挺精致的,但是导演太沉浸在他的抒情段落里了,其实这几个人物不用煽情光听他们说故事就已经很动人了,但每次讲了几句想要进入人物就被导演切到“诗意”的画面里开始刻意渲染,就好像在不停地摇着你的肩膀说“我们都这么努力了你怎么还没被感动”。配乐也是个问题。题材很好,有点可惜。
hollowskin
电视专题片
熊能能脚不沾地
形式很好,内容好像挖的不够。
蛀牙象不象
撇开诗人诗歌,就是一城乡结合部的摄影写真or宣传片,可定位是一部纪录片啊!配乐好燥,色彩饱和度过高。情怀还是有的,但很多镜头想隐喻却目的性太强,满满的套路和距离感,太多炫技式的拍摄,刻意生硬不真诚也不客观:对彝族习俗的奇观化表现对许立志一家的生硬采访及最后葬入海中的那一坨“骨灰“
mecca
5.7@环艺。去年SIFF遗珠,一直错觉诗篇只是个修辞。这次看了,有诚意也有制作,是对苍白时代的一个必要侧照。诗的本身或不高明,但随诗进入蓝领诗人们的精神世界及现实宇宙,看到听到他们的生命,就这样呲啦啦地烧着了。尤喜陈年喜和邬霞的诗,大雪压境与流水线秦始皇也挥之不去。吴晓波主策划。
蓝蓝蓝蓝
诗是最温暖的秘密。
Jacques
杭州众筹场,诗真好。摄制或许过于精良了。工人和诗有一种外人看来奇特怪异的关系,会作诗的已不是最普遍的工人形象,但创作者失掉了外人的距离感,太想诗意地表现诗,文本少了自我解构的层次。主创光看到异化像秦朝,但工人最震撼最特别的作品是讲半夜下班苦、制造者与产品的隔绝。我喜欢跟拍不喜欢采
Peter Cat
84min国际版,拍摄理念和方法决定了,这不是纪录片,只是工人诗歌表彰电视晚会。可惜了这个题材。
徐若风
看起来像是一部半成品...配乐很生硬,影像和文字结合得不错,社会意义也OK。但没有把一个如此出众的题材呈现出效果,表达真是硬。
友善的狗
这特么是配乐诗朗诵ppt吧……自上而下的镜头感非常做作和不舒服,配乐负分,说这片子好的大概是没看过纪录片
张敦厚
这世界本不平等,有人一生下来就输了,别提起跑线,大多数人连上跑道的资格都没有。影片质量一般,但与国产片横向比较,就显得好,带着掏心掏肺的诚意,从大工厂流水线到矿山井下,把他们的生活硬生生地摆出来,就这条件,你还写诗?矫情到了极致,就超越了矫情本身,如果诗写得再好点,真能让人落泪。
ting
特别喜欢陈年喜的片段
kylegun
“我住在XX花园,但这里没有花,只有农民房;我们在农村是农民,到了这里还被叫作农民工,挺有意思的。”“200年前,不存在煤矿工人,200年后,可能也不会存在,我只想把此刻记录下来,让历史知道我们的生活。”即便不是诗歌的普通话语,亦充满诗意,内容远大于电影形式本身
刘小黛
褪去粗糙的诗理,绕过书本看生活。卑微如尘埃,在繁琐的生活中追寻足迹,虽然部分采访表演痕迹稍浓,旁观者的视角切入有所脱离,但是把诗歌融入情境真实展现让人感同身受。叉车仔的求职,爆破工的坚毅,许立志的遭遇,矿难和新生,抑郁和解脱。现代诗人已死,诗歌来自底层源于经历,阳春白雪空如浮云。
夜帝不熬夜
摆拍很严重。。。
madaoooo
毋庸置疑,诗人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被当作了砧板上的肉,去满足白领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猎奇心,去满足他们所谓触动的“灵魂”,最后所有人都被自己感动到了,然而一点意义没有。废镜头太多,作PPT看挺不错,作纪录片是不合格的,根本什么都没有记录到
西西弗斯之歌
纪录片本身好,今天的经历更跌破眼镜!他们的每一句诗都凝聚着无比粗砺的生活经验,而纪录片的作用就是把这种经验曝晒于日光之下。最喜欢老井的《矿难遗址》。
英国病人
关乎流离、失根、漂泊与寻找,讲述磨砺、倔强、痛感和执念,无言与字行两相对照,最朴素的生活生发出最入骨入魂的诗性,强烈的真实感与点滴嵌入却力抵千钧的诗意缠绕,镜头与诗作的拥抱也相当灵,如石缝之花流动的殷红血液与跳动脉搏般深沉动情,锋利现实、笔端情愫和影像质感的结合更如诗般直戳心房。
江离载菁
中上之作吧。工人自己念诵的作品,不乏震撼人心的时刻。但是始终没有切入政治经济学;没有讲述工人与工作场域的内在权力关系,而诗歌为何是一种反抗形式。试映会开始,各种“知识精英”与资本家诵读诗歌那部分,真把人看吐了。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吸纳与消解异质文化产品的,从而把之包装成中国最贵思想。
居无间
总体看,是一部诗化底层苦难的浅薄之作。诗歌朗诵会与现实交叉剪辑,拼贴出整部纪录片,由此难免会浮光掠影,对农民工诗人的生活状态和根源的挖掘做得还不够好。摄影机与被摄者的关系不够自然,农民工跪地以及对着镜头念诗显得刻意。长期跟一组会好些。背离了常规的纪录片创作方式,如增加配乐。最好的镜头,下井,仰拍,井口光亮渐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