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土地 -HD
手机扫一扫继续看
《唯一的土地》的评论
未眠甜筒
他真的有这么大的勇气,来拍片,来试图让世界上的人听到他们
cor cordium
巴勒斯坦村庄在战争期间的生活;父辈一代为了村庄孩子的未来想办法建好了学校,在男主角这一代学校与家园却都被强拆,而经济体系、社会生活的覆灭让年轻一代无处发展。这些事件的发生在这些年仅有村民的自发抵抗,在影片中难以见到当地利益集团的代表以及政府政治人物活动的身影,掌握生活规则和住所强拆“合法性”的是以方政府,这样的力量不对等对于无可奈何的村民来说,唯有寻求媒体关注和国际影响来改变村庄的被动局面。生活中的一切都关乎政治,生存权利的获取急切需要政府级别的平等对话、政治谈判来实现,个体的声音需要形成利益集团来传达,形成有秩序的政治体系是解决当前巴方人民地区性生存困境的第一步。
aiueo
“It’s the problem of the power”
社会闲散人员
冒着生命危险的记录,正义的人民必将赢得胜利,重返家园!
爱看电影的老灯
感觉巴塞尔分分钟都要被打死的节奏,如果真是他们说的192几年或者3几年就住在这儿,那就不存在占了训练场地的问题了。还有巴勒斯坦怎么没动静呢,让以色列一点儿一点儿的侵蚀。。。现在打起来了,好多人不知道还以为巴勒斯坦入侵以色列了呢,所以舆论很重要。国际舆论国际影响力都很重要,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实力,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朝鲜现在表现出来的实力就是跟中国学的,把武力值一点儿一点儿装备起来再抬起头来跟不怀好意的人说不!巴塞尔和以色列记者记录下来的就是历史佐证。早晚有一天会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以前看到的都是对待犹太人怎么怎么样。。。很同情他们,没想到其中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真相!为什么德国那么痛恨犹太人。。。
盈盈一水间
“他们正在夺走我们的家!”这是一个关于权力的故事。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房屋是积木,人就是蚂蚁。坚持生存、坚持抗争的人们,成为了被暴力恐吓、对暴力战栗的人们,“我们能争取到想要的生活吗?”如果法律的制定只是为了维护当局者的权益,而置人民的呼声而不顾,这还符合“国家”这个集体想象所存在的前提吗?赫拉利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公司、货币和国家,都只存在于我们想象之中,是人类发明了这些概念,好让它们为人类服务;为什么最后反而是人类为这些概念服务,甚至牺牲性命呢?” 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经历,我们有所触动,然后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rotoyo
看完心情很沉重。 巴以问题确实是插在全世界有良知的人心上的一把匕首,你去动一动它,你的心就会流血。 纪录片花了点篇幅来记录两个年轻人的对话。 巴勒斯坦青年从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却是只能去以色列做建筑工人,子承父业回来村里抵抗拆迁,但是内心却是深深的无力感。 以色列青年作为极少数派站在整个民族的对立面,同时又得不到巴勒斯坦人的拥抱。 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大家总想着留给后代去解决,他们可能拥有比前人更多的智慧,但是实际情况是他们有的只是更重的枷锁。
wen
Berlinale panorama
aninai
SFF 所以归根结底这是强大的犹太国家对阿拉伯国家惨无人道的欺压。几千年过去了这块土地还依然在进行着这样的抗争。人们的坚韧乐观还有勇敢抗争好动人。弱国无外交。
璐仔看电影
脑子里不停回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低端喜..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啊!
莫失莫忘
#74th Berlinale Panorama# 8/10 究竟是完全“纪实”抑或是基于现实基底的“再创作”早已无关紧要,最珍贵且重要的是这一份记录的勇气与决心。这也许就是影像作者存在的最为重要原因之一:去揭露,展现被主流视线遗忘的角落,因为他们不该被抛弃,不该被践踏。
Eric
请让此时的全世界看到
杀手太凉
#VdR2024# A/85|流泪,起立,鼓掌,走出电影院,又回到了和平的生活里,我们能做什么呢,在这个属于我们的世界里却无法做出我们想要的决定。电影内外,除了绝望还是绝望。我不知道主人公是怎么做到如此坚强勇敢,只是隔着屏幕看这些片段我就已经恨不得失声痛哭跟IOF同归于尽。那些说所谓“单边叙事”的观众,去补习了解一下巴勒斯坦被强行侵占的历史,你祖父母的年纪估计都比以色列年纪大。Free Palestine
harunorange
年复一年一日复一日他们让我们成为自己土地的陌生人
寸步难行的此刻
#SFF DAY7 看完整个人精神涣散无法起身。 印象很深的台词: 这个村庄的车有两种颜色的车牌。一个黄色,一个蓝色。黄色是以色列的车牌,他们可以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自由畅通无阻的通行。蓝色车牌是巴勒斯坦,而我们的车处处受限面临着各种非法的状况。我看着黄色和蓝色车牌的车在我眼前来来去去,感觉到整个世界也被分成了黄和蓝两个阵营。 摇摆的镜头,混乱的画面,随时都可能发生枪战的紧张对峙。日常最简单的生活画面却真实的构建了权力无边无际地残酷血腥暴力的运作。 黑屏后大家都沉默着,空气中流转着沉重与无能为力的缄默。随即有人大叫,free Palestine!然后大家才恍如隔世般从”梦”中惊醒 应和鼓掌。完全不敢相信这是在2024年真实发生的战争事件,which更象征着这个世界的荒谬绝伦!5/5
阿莫多瓦特了
巴黎真实影展最后一场。诗意与写实并重的镜头,将捍卫土地与家园的抗争写入日常生活的肌理,击碎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虚伪愿景,以此为视角折射出平凡人的生活在政治力量面前的不堪一击、被不断矮化和被迫dehumanized的痛苦过程。映前介绍中说,导演的邻居在开场前不久被杀害了,原定的视讯QA被取消,策展人觉得这有必要告诉观众,因为这就是当下的那一刻发生的“真实”。
heisenberg
看上去粗制滥造,但这不能成为贬低这部电影的理由,这个世界有太多人仅仅为了活下去而努力着,这也是纪录片的意义所在,它记录着这个世界的美,同时也记录着这个世界的不完美
FGS
Shot and directed by a Palestine young citizen journalist, about his impossible friendship with an Isreali journalist. It needs a bit of work in editing (or maybe that's the style...). Pretty much the war, the occupation, and the cruelty will be in your face... and that's the whole point.
FernHill
土地所有权和国家法律为谁服务?顽强抗争后,巴勒斯坦人仍被以色列这个暴力机器驱逐出自己的家园......
酱爆桑桑子
【8】片名的“land”并非是土地,而应该是“家园”。土地是房子被拆卸后的残余废墟,但家园是精神,人物彻底没了。很有意思的是,我费解电影粗制滥造的摄影,晃动以及VCR片段的回顾,大量的篇幅都在讲矛盾和暴力这件事,而到最后5min,才恍然大悟那些抗争,如此漫长的东西最终都变成强有力的反抗和最具真实感的纪录片影像。从始至终的反映需求并不是谴责,而是呼吁停战。也不知道本片完成后这四个人的生活轨迹会发生怎么样的变迁。强有力的恐怖的电影,感觉是另一部《缅甸日记》。
Edison
历史的阴霾与现实的灰暗
Sid
完全是一种根植在纪录片中的political affect & feelings 忍不住流眼泪的同时又不断告诉自己在“单边叙事”时刻保持critical… 可是我知道我不可以 因为日常铸成了关于权力的每个片段 将自己作为抗争的焦点暴露在充满争议的语境中本身就是一种很难触及的勇敢 喜欢的点还在于这是关于两个处在冲突两端的人的困境 关于身份带来的区隔和不理解 都在艰难和带着自我反思的activism中慢慢化解开了… 很喜欢这个视角 它不仅仅是为了“声张正义”而炮制暴力或用另一种单边叙事去抵抗 而是用共同的情感、个体间的情绪张力下所影响的行动去创造新的讨论视角 很有力量
梁颂华
阐释着纪录电影的存在意义,渴望能为世界和平的目标献微薄之力。三星半。
Parity
#VdR 2024 白日下以剧烈摇晃的镜头与强权抗争,夜色里在沉稳聚焦的镜头中彼此支持和吐露心声,窒息与喘息交替。以绝对的勇气、意志和决心完成的创作
House白熊
在搬演和现实间摆动,为一种真实的恐惧而蓄力着。
项碧德
24年柏林电影节看的第一部影片。和一个月前看的非虚构《通向春天之路》是相似题材,但叙述者是一位受过法学教育的巴勒斯坦青年,他的父辈奉献一生抗争土地被攫取,他迷茫自己会走上相同的活动分子道路,但除此之外他别无他法,巴勒斯坦经济被摧垮,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就是去以色列做建筑工人,当下只能一边运营街角的加油站,一边用相机记录家园的失去。最打动人的对话发生在他和以色列记者好友之间,他担心对方的同情只持续十天,或者只是为了浏览量。但好在他们的友谊无坚不摧,给巴勒斯坦青年愈发幻灭和怅惘的抗争带来点点星光。映后以色列记者提醒,以军的伎俩就是拖长拆除进程,让本地人既生活在恐惧中也得不到外界持续的关注。此外,他作为大屠杀受害家庭,希望德国不要再将自己的历史愧疚武器化,睁开眼睛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
Choux
这就是那种说是纪录片但你希望可以拍成剧情片但如果拍成剧情片你又感觉它应该拍成纪录片的片
王兆屯坂本龙一
制作并不算很精良,但也算质朴直接地道出了巴以冲突之下带给巴勒斯坦人民的直接伤害,至此影像的力量不仅仅是传递情绪,而是向这个世界展示巨大的参差。有人拿护照二十分钟就可以出海关,而有人来德国需要跋山涉水经历重重困难(一把子共情)。巴勒斯坦人民被勒令限制在约旦河西岸以外活动,以色列人则可以在此区域随意进出。片中巴勒斯坦的村中居民说他们十九世纪就在这居住,而二十世纪才在此处定居的以色列人的行为更像是鸠占鹊巢,他们建军事基地剥夺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间,禁止其建房,且不断进行强拆,逼迫其远离家园。巴勒斯坦居民在留下和忍受之间选择了忍受,手无寸铁的村民面对全副武装的军队他们剩下的只有愤怒与无能为力,即便是外国元首到访,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却不能换取更加光明的未来。土地是人的根啊,你把人连根拔起,还叫人怎么活啊。
海纳百川
约旦河西岸的强拆控诉。看被强拆者记录强拆怎么拍都能够引起共情。 “巴以”共同制作传递出来的依然是这种情绪。
阿伊莎
我觉得land在这里翻译成“家园”比“土地”更准确。本片是来自约旦河西岸的一个村庄的行动者的集体作品,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唯一一部巴勒斯坦片。以色列军方要在这个村庄上建立一个军事基地,村民年复一年对抗着以色列军队暴力驱逐。在一次次暴力冲突的过程中,镜头时而平稳,时而随着记录者的奔跑而激烈地晃动,时而又在记录者被暴力袭击时掉落在地上。这些不稳定的画面作为一部电影出现在大荧幕上,对于观看者构成了强烈的心里冲击。村民集体将以军告上法庭,他们怎么可能赢呢?那是以色列的法庭,法庭用了22年判决他们败诉。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建造住房是非法的,水井是非法的,发电机是非法的,建学校也是非法的。法律完全作为暴力机器运转着,这里的人在法律的框架内被剥夺了生活。
Leooooo
[3 ]记录下去的意义。
Schaf咩啦妮
74Berlinale# 纪录片也好纪实剧场也好,面对强权、暴力,看到勇敢的人做出的努力,就感觉到自己的弱小。片子的拍摄并不专业,甚至还有手机录影,但是记录的是正在发生的,并且仍在继续发生的事。镜头里的暴力是没有任何必要,折磨人的恐怖主义,我无法从任何一种政治角度去理解。暂时记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