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失败或卡顿请切换线路-->
小世界 -HD
手机扫一扫继续看
《小世界》的评论
KID Y
8.2 用声场描摹一个现代欧陆都市的生态环境,延而基由一次偶遇(或是一场落雨)来突然进入情景;苔藓是一个绝佳的隐喻,它暗示着无数存在的可能,也揭露了城市与自然理想的共存,也许钢筋混凝土和植物研究并没有那么敌对。结尾略尬,还好戛然而止。
过春天
BJIFF2023 保利 “我的颜色是绿色”。现在突然觉得男女主身份设置有点奇妙,一个建筑工人一个苔藓学家,城市建筑的扩张是极有可能侵占植物世界的…
Q影誌
#Berlinale奇遇 特别适合写论文的片,精心的构建中处处透着小聪明,人物闯入的生硬令人战栗。导演是在“利用”自然,真诚度远不如《工作与时日》(2020)和《日子》(2020)。更糟糕的是,它tm是有故事的,摆拍了一大顿耐着性子看完发现,故事俗不可耐。
神仙鱼
多数人不在意的小世界,总有人去细致入微观察倾听了解。一碗汤、一缕阳光(以及16mm)就够维持整个世界的温度和活力(alive)。[230423]
昼夜售蓝
82分钟的电影里,前60分钟都是两个陌生人各自的游荡、走神和喃喃自语,穿插一次雨天的闲聊。后来两人在森林里偶遇,结伴去研究苔藓,静得可以听见彼此的呼吸。「我想起来了。我的颜色是绿色的。」
朝阳区妻夫木聪
#HKIFF47# 蛮适合在“奇遇”单元的,因为整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一场奇遇呀!声音和影像很不错,除此之外,最大的优点可能是时长短吧。虽说质感氛围都很美,但是散场后竟也回想不起一场印象深刻的戏,松散的日常,跟电影的观感一样,松散,平静,谈不上不好,但也没有很喜欢。
TWY
友好的小作品,但未免太谦虚。
奉旨摸鱼
INFP友好片 非常松弛 视听清新舒服 独处 漫游 偶尔的交错 大雨 苔藓 树林 大量的白噪音 让明天还要调休的我在影院里度过了一个小型假期 点到为止的情感处理很对胃口(演职员表里的soup笑到了 以及映后交流为什么不让导演讲英文(……
翻滚吧!蛋堡
在大银幕看就是赚到,一部不需要字幕就能完全沉浸的电影。人物与对白退居次席,声音与画面占据首位。不断在城市与自然景观中丝滑转场,观众参与到影像中空间的透视。
Elanor
BJIFF2023每一次下雨都能感觉清风拂面,是我的错觉吧 由于本身不同地域之间语言的差异以及大量移民造成的特殊隔阂,在现代的私人领域各自形成自己的小世界,但在宏观的公共空间中,苔藓作为亘古不变的存在展现出自成一派的智慧,以微观纬度形成体系,男女主正是在这一宏观空间的引导下冲破屏障建立了联系 引入女主的部分特别好,是现代的警笛声阻碍了梦境的漫游,沉没于水泥森林会忘记俯身拥抱自然,在最自然的视听效果中沉浸于舒适的共生状态
仲夏之门
#13thBJIFF#像观察苔藓那般,细致勾勒出非裔工人的面容和身躯。在自然悠远的怀抱中,安抚每个被水泥森林吞没的失意者。片段式的絮语,侧重角色状态而非对叙事的强调,给出了迥然于主流移民题材的表现思路。虽然带了些一厢情愿的违和,因此注定代表性和深度稍欠,但或许,也能映射某种当代电影的走向。
辐射羊
脚步的消声仿佛幽灵的轻盈,然后是浅焦的意识加剧。工业和植物界无言的相互驳斥,成为了没有修辞的内在语言,却在作着有韵脚的诗。但这迷人与否,还得看个人了。
Parity
4 一个细胞是一穴窠巢,一块苔藓是一个世界。每一小块苔藓由从母体的舌尖中习得的语汇构建,以共享味觉和一段时间的方式在脱离母体的空间产生羁绊,蔓延出的异色植被隔绝了外部噪音,Here is our new little world.
DeckardYang
【3.5】依然在城市落足,只是比起前作的“巡礼式影像”,以更加见微知著的方式触摸着世界。对感官的调取不错,但意识介入得稍有点旺盛(比如一些不必要的画外音和浅景深)。
低级趣味
苔藓和孢子,自然生态中的必要组成,亦比人类更加蓬勃隽永,正如雨时潮湿的浪漫发生。然而它并不是典型的爱情叙事小品,更多的还是在通过自然客体来探述关系本身。德沃斯创造出一类虚构的欧洲外来者形象:罗马尼亚劳工与植物学家华裔,此刻的触碰成为了他们短暂的栖息,丛林就像生存中转站,新环境的适应转变促成了这部个体微观化的社会生态学电影。自然的连结是关系的谜语,剥离了名词才能获得解放,在这么多诗句和台词面前,不免得让人感到语句的笨拙,空间中灵动的声音远比画面的信息广泛得多,它更接近郭共达与雷查德的一种综合变体,通过背景揭晓身份记忆的面纱。人物用周遭沉默无声的反应来彼此完成对话,正因如此,它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构成主义诗学,所感知到的印象大多来自驻足停留的背影,不远处城市的庞杂和繁兀正蚕伏着。——13'BJIFF
月亮出來了
#Berlinale2023
btr
#HKIFF 四星半。是近年柏林Encounter最佳电影里比较出色的。4:3,柯达胶片拍摄,固定机位的空镜构图美。会烧汤的建筑工人与同时在餐厅(名叫「长征」)打工的华裔女植物学家的一次相遇和一次漫游,拍得克制、轻盈、美。一个在显微镜下发现世界,一个如苔藓般不为常人注意,导演一再激发及延宕观众期待,也像一种东西方美学的杂糅。
lemecryy
与困意挣扎 感觉我这辈子拍不出来这种片 写不出来这种缺乏故事性的剧本 不过显微镜下的细胞还有特写的苔藓很美 不值得特地来趟资料馆 现在在映后 对哦 为什么这部片子都可以拉到投资 崩溃了 是国内环境没品还是主创太牛逼 我果然还是支持蒙太奇学派 你们这些热爱固定长镜头和空镜的我真的不懂!
寒枝雀静
C+/关于声音的诞生、画内与画外的流动魔法依然在,但拍得显然比《下一站地狱》费劲:“小世界”的存在难道仅仅是因为它能被“看到”吗?而“微观”难道不应该本身就是一种观看的方式,而非空间可见性的例证?而假如人被包含于可遗忘名字的万物之中,那这个直面“人/物”的转换过程又在哪里?
ibelieve
#13thBJIFF 资料馆。导演在《热带离魂》里已呈现了对自然的迷恋。这一部更直接地通过人物关系传达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一个在构建城市,一个在研究自然。不起眼的移民与几乎隐形的苔藓,微观叙事中洞见宏大。听完映后观感更好。
奇爱博士
轻盈、温柔、难以定义的艺术佳作,相当厉害!导演小哥很会讲,必成大器。北影节2023.4.22映后交流
Lies and lies
如何沉入小世界?导演用几个微观镜头强制我们沉浸,苔藓尺度和人的尺度不曾共享同一语汇,也就失去了人与自然交融之感。莱卡特在《旧梦》里做得更好。
Qiao
假装漫不经心,实际上做作得不行。拍的是自然,却没有一个镜头是生动有机的。人工感让镜头下的自然变得非常僵硬,感觉全程在被按头制造体验。
Division_Bell
#BJIFF | 2023.4.23小西天 非常适合大银幕的一部电影,导演把逆光浅焦中近景镜头用得神乎其技,在影院空间里持续混响的精细声效为影片补全了画面所不具备的体积感,影片叙事几乎成了高度风格化的视听效果无伤大雅的附属物(想起泰伦斯·马力克)。德沃斯在映后谈到影片松散地连接着的、关于身份、名称或语言的主题,男主说着相同语系的语言却有着东欧身份,女主取得了比利时国籍却使用着遥远异国的母语(当然导演对后者的呈现似乎总显出某种东方学的视角),而苔藓、泥土和雨水组成的微缩景观则是无名称的、前语言的、“提起它们时还需用手指指点点”的小世界。喜欢导演映后说“电影没什么要表达的深刻主题”的坦然,喜欢影片在情节设计和配乐上自觉的克制。发现影片末尾缓慢打出的演职员表里单独列出了soup,好可爱!
凤梨罐头
一般 炒起来全靠沙丹一张嘴 和单车少年之死观感没啥不一样的
bloom
“布鲁塞尔组曲”之四,《小世界》的行动是探索冰箱,探索附近,探索森林,找到微观里的宇宙。在人人都抱怨的布鲁塞尔,Bas拍过了悲剧、惨剧、忧郁的夜曲,再往前踏出一步,温馨的一步也是怜悯的一步,用最简单又最柔美的影像,看到脆弱时代、分歧立场改变不了的有情世间、大千世界,以超越的感知形式,照见入世的禅机。
陀螺凡达可
4.5 今年柏林最好的电影之一,观影舒适感接近六号车厢,期待早日能在大银幕看到。
嘟嘟熊之父
又一部可爱舒适的漫游电影,4:3构图和丰富的画外声让影像自带挣脱的力量,视觉和听觉的呼吸被充分调动,也让那些被藏匿在城市一隅的浪漫更加珍贵而易逝。甜美的爱情戏尽显东方含蓄,绿植、霓虹与钢筋水泥和谐共处,时空被忽而打通,翻了个身继续沉睡。不忍打扰,与它同眠。
Pincent
84/100 一些植物,一碗汤,一起看苔藓,生物科学、俳句、手作或是学术,被炖于如此,将自己屯的菜(×)送给遇到的人...用比较自然主义的方式捕捉了许多微小的事物,包括感官的细节、演员的微表情、光线的细微变化,似乎比前作多了些温度,声音设计也很漂亮,国语听起来更有了温柔的诗意。连片尾字幕都很简洁,浪漫来自于许多微小的时刻,也在于工业、现代性与生态的互动,自然界似乎从来就与人际息息相关,如苔藓在四处生长,无处不在。
plzbequiet,plz
电影节有太多这类摆pose电影。
JamesYue1998
只想对沙丹和陀螺说:RNM,退钱!!0428@美嘉三里屯
Dancla
hkiff PE: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如导演所愿在森林雨声中沉沉睡去,我感觉没怎么get到这个片子。首先本片有着无可挑剔的视听。胶片质感很棒(虽然用胶片拍微距总有点自相矛盾),构图考究,特别是空镜,对城市和自然一视同仁的认真。还有至少两处是在一个镜头内还调整了用光。声音就不用说了,完全就是奔着asmr的标准去的。但在剧作上简直是难以忍受,对话都很生硬没有任何生活气息。特别是在华人女主这条线上,完全是“来自东方的神秘自然力量”的刻板印象。无论是一听就很久不说中文的做作独白,还是毫无烟火气的中餐馆。特别是最后的吃饭场景。拜托你连一锅杂菜汤都拍的那么认真怎么中餐那么敷衍呢?而男主这边开场的无产工人怎么也不可能和后面受失眠困扰想要自杀的形象调和起来(建筑工人都能闹失眠,外国的劳工福利到底是有多好)
啸鸣梁先森
一部没有“内容”和深度的电影(指电影本体),就像是一些生活日常事件和感想的整合,叙事的部分处理很离散和跳跃,但视听很享受,也受益于电影时长友好,爱情的部分发端莫名其妙,戛然而止的结束却很不错,好歹成为了一条主线,风格有一定实验性,映后交流实在乏善可陈,没什么可探讨的,更多是关于创作背景、文化差异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