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 我的观影记录
排序
报错
手机看

乘船而去 -HD

手机扫一扫继续看

2077影视-被部分浏览器误屏蔽,为保证正常访问,推荐使用ChromeEdgeSafari等浏览器。
乘船而去

乘船而去

独自生活在运河边农村的老太太周瑾(葛兆美饰)突然被确诊脑瘤,漂在外地的子女不得不回乡照顾。大女儿苏念真(刘丹饰)在上海经营留学咨询机构,正在经历第二次离婚,她坚持要给母亲最好的治疗;小儿子苏念清(吴洲凯饰)是个四处漂泊的导游,他支持母亲放下,接受无常。在死亡面前,周瑾寻找着精神的归宿,苏念真和苏念清在不断发现母亲秘密的同时,正与故乡失去最后的连接。

别名:
Gone with the Boat
导演:
语言/字幕:
汉语普通话 / 吴语
更新:
2024-09-14
备注:
HD
豆瓣评分:8.2

《乘船而去》的评论

白开水很好喝

成年人才真正能懂的剧. 尤其为人父母后,感触良多.

茉莉郡主

看看可以111

我私人的风与河

尽管有些生硬生涩的台词和场景,有些一带而过的值得但没有发掘的戏份,还是支持这部真诚的原创独立电影。感叹世事变迁,"现代文明让人类失去故乡“,我童年的记忆是由于城乡户籍等等原因,人们没有自由离开所属地,而今天人们有选择的自由却抱怨和故乡失去连接,这种连接里有束缚有牵挂有迷思,真回故乡也回不去,故乡只是一个能够给予我们现代漂泊者一个归属的幻想和神话

十二枚冰块

拍的不错,支持

朝阳区妻夫木聪

#SIFF25# 其实有不少僵硬的时刻,但是比较难得地撷取到了一丝生活的真实触感,某种程度上或许是拜导演此前多年的纪录片和独立影像的创作经验所赐,新导演的稚嫩在这个片子里或许不算劣势。不露声色地去讲一些家庭的、个人的疼痛记忆,淡淡的,虽然谈不上特别钟意,但是观感还是蛮舒服的,影像质感也还不错。个人感觉人物的背景可以深挖一点,外婆的“童养媳”经历、小儿子对于自我存在的认同危机等等,这些东西其实可以做得戏剧性更强一点,但那样的话整个故事可能也会变得更沉重了吧。

西楼尘

城里的时光像一场抽搐,留下不知要吃多少苦头。离开的日子像一次摆拍,蓝幕里船桨划不回故乡。念清疑心自己替代大哥,念真长了本事成为大哥。如今的医疗脑电心电俱全,却没有仪器看透母子的病灶。如今的交通汽车火车方便,却没有人找得到自己的船。如今的通讯无时无刻,却没人告诉外婆如何腌透咸鸭蛋。

连城易脆

本着支持本土艺术电影,支持新人导演,支持全艺联今年专线发行的首部作品的心态,大老远跑到文化中心包场看,当然如此高的评分也的确引起我的好奇。 但是看完后我真的感到诧异,看到大家满屏的溢美之辞让我怀疑自己的眼睛 ,诸位是因为同单元里其他片子太不正常了于是矮子里拔将军吗? 因为自己就是江浙人,所以片中的普通话台词和表演感都让人有一些出戏和违和。我也好奇的是本片跟《春江水暖》相同的是为啥年纪最大的奶奶反而在说非常标准的普通话? 还有这类通过家人去世讲述家庭关系且带有在地性的文艺片这些年真的好多,严重同质化,比如片尾的梦境和超现实主义镜头恨不得在节展里俯拾皆是。 这样的电影缺乏市场都不是说小众不小众了,而是颇有家庭私影像的感觉,大家看这样的电影究竟图什么呢?哪怕单论摄影,也就中规中矩吧。

徐若风

泪目数次,一部非常切身的独立电影,满怀对江浙水乡风土的怀恋,对逐渐老去、逝去的亲人的追思。导演陈小雨以自己的生活经历、私密的情感体验,凝练细节的重心,营造出散文般的影像,叙事风格平和却又深刻,摄影美术的水准亦是极佳。尤其要安利给江浙区的观众,我们从小生活却再也无法复归的地方、共同的家族记忆,都在这部电影里了。对地域环境、文化的呈现,怀揣着静谧与温柔的气质,共同倾诉着淡淡的哀愁与深深的眷恋。

南悠一

或许导演太爱外婆了,情感很饱满。为了营造情感,技巧既有效果又拖累叙事,糟糕的时候真的很糟糕。音乐使情感呈现得太直接,故事却又很含蓄,剧本很笨很浅,全局视角让情感的力量无法集中。另外,电影需要用视听画面交代信息,而不应过度依赖对白和情节。希望导演将来试着用镜头完成创作。

自大又缺少包容

竟然是导演首部作品吗,完全惊艳,故事,摄影,音乐,各方面我都很喜欢,缓慢流畅叙事节奏,水乡的细腻,船只的意向,前后轻轻拨开的伏笔,唯一感觉可以更好的是,如果阿妈可以说方言就更好了。开始关注导演。

一只麦麦

FIRST居然没拿奖吗,很喜欢这部,朴素且真挚地探讨了离乡和死亡命题。纪录片出身的导演很好地克制了自我表达的欲望,没有刻意煽情,镜头非常干净利落,信息量也是蜻蜓点水地给,却能把这一家及其周围人的人生画卷缓缓铺陈开来。结尾的超现实部分也可以缩减一下。刘丹演得很好。捉个虫,为什么电影字幕总打错“渡过难关”这四个字呢。

次等水货

很厚重很真实的一部电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羁绊,有前史,现在和过去紧密相连,有因有果,人生观也好。干净利索的小老太太,质本洁来还洁去。

koidesu

我拜托现在占据主导话语权的那些北方导演们看看这部片,看个十遍,好好看看南方到底应该怎么拍。南方的生活、居住环境、饮食到底是啥样的,我真是受够了在大荧幕上看南方人吃饺子吃馒头了

阿狸呀

念真放下了,念清捡起来了,外婆乘船而去,我们都找到自己的家了。

张劳动

让我思考什么是家,什么是归宿。乘船而来,安静离去。在技术层面,扎实稳定的叙事,在保留少年气的同时,会有三十岁不到导演的成熟,这也是很难得的。 田园将芜,胡不归。 万玛才旦导演是导演在青葱计划时的导师,当字幕里出现他的名字时,也好感慨。

葵靥向海

电影没有回避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中那些老年人、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面临的各种生存困境,但它妙的地方是不会为了去表现困境或痛苦的真实性而去“特写”或放大痛苦以博取共鸣。它是很江浙沪的体面式的,是点到为止的,是小桥流水的舒缓的,是可以令人得到放松与安心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总是麻烦不断,自己还会给自己加压设限,或者被周围外部环境“审判”。但其实我们不需要总是绷紧神经,绝症治不好那就不治了,葬礼不隆重操办那就不大办了,培训机构办不下去那就把它关了,人到中年没有成家就没有成家了……最重要的是“心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和去处,一家人在一起才是幸福的,但每个人依旧要找到自己的路。没有飞机有火车,没有火车有轮船,没有轮船有小舟,家可以在我们心里也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一叶扁舟也过万重山”~~~

马德发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用力啊用力,摇啊摇啊摇。

大奇特(Grinch)

是一部诗电影,导演的审美、视听意识均属上乘,强调“道”的观念,美术和摄影则由“诗”的观点出发,看到了一种气韵。雨季水乡,凝重愁绪,船是连接故乡(祖辈)与城市(儿孙)的枢纽。时代发展,传统断裂,船已被车取代,年轻人奔赴远方,与根系的交集就断了,失根的一代精神飘零,无处安放。外婆身体的衰落,使“家”的概念一再打碎重组。作者未把答案说太满,但点出了心归所处即是故乡,都会找到新的认同。ps,几位演员的表演也是生动又自洽。

lucas流窜地球

哭了两次,第一次是父亲的信, 第二次是母亲的船。 非常喜欢电影里那种蜻蜓点水、侧面交代前情后事的写意笔法,尽管没有提及,但似乎几十年的家庭史成长史都已经揉入了情结之中, 所有的纷争,都有其来龙去脉。 舒适,平缓,从点滴细节里切入生活的温情和无奈,难得的是讲述生死,亲情的拉扯,而不悲苦。 但稍微有点无病呻吟,始终有点美化,情绪不太到位,男性角色(特别是儿子)的戏不太好。。。。 台词配音有时候觉得不够自然

抛开书本

像是学生作业,矫揉造作如鲠在喉如芒刺背,演员除了刘丹集体表演脱线。分不清是江苏还是浙江的在地性,普通话台词洋泾浜。上海竞赛单元太多这种家庭关系题材,没才华的私影像除了安全真是乏善可陈。

淘金汉

锅姨的演技是不错的。导演稍微有一点点嫰,但是整体还行。给个建议,用浙江本地方言配音,最后稍微剪掉点,成色就会上一个台阶#2023上影节

圆首的秘书

4.5 目前FIRST主竞赛里最好的一部,支持拿个大的。导演有审美,编剧有技巧,演员有交流,摄影美术有水平,很流畅,很自然,很难得。感觉还可以再慢一点,也许会更迷人。

苟活。

看完觉得阿清是gay,翻短评区发现真有人问过导演,导演说取决于个人理解。这个回答也真好。其可贵是把一个很可能是少数性向的人拍得像个“普通人”(做到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对大部分顺直男导演来说这么难?confused),这个角色有和主流格格不入的地方,然而这个格格不入又完全不构成什么重大的事件,直男导演拍gay就该拍成这样,要么不是你的题材你别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他不是gay,只是单纯拒绝性缘关系,一个人也能过得自洽,同样是非常不落俗的处理。这个角色塑造得比阿念好。

《乘船而去》的相关资料

独自生活在运河边农村的老太太周瑾(葛兆美饰)突然被确诊脑瘤,漂在外地的子女不得不回乡照顾。大女儿苏念真(刘丹饰)在上海经营留学咨询机构,正在经历第二次离婚,她坚持要给母亲最好的治疗;小儿子苏念清(吴洲凯饰)是个四处漂泊的导游,他支持母亲放下,接受无常。在死亡面前,周瑾寻找着精神的归宿,苏念真和苏念清在不断发现母亲秘密的同时,正与故乡失去最后的连接。
切换深色外观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