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失败或卡顿请切换线路-->
奥兰多:我的政治传记 -HD
手机扫一扫继续看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8年创作的《奥兰多》,是世界上第一部主角在故事中途转换性别的小说。在一个世纪之后,跨性别作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活动家的保罗·B·普雷西亚多(PaulB.Preciado),决定寄给伍尔夫一封影像信,告诉她她笔下的角色已经走进现实,奥兰多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普雷西亚多发起了一个试镜活动,召集到了26名8至70岁的当代跨性别与非二元性别人士来扮演奥兰多这个角色。他通过这些真实的声音、著作、理论和影像,重构了自己变性经历的各个阶段。他说,每个奥兰多,都是一个要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去生存的跨性别者,因为他们发现自己被迫要去对抗法律、历史和精神病学,还有传统的家庭观念和跨国制药公司的力量。但如果“男性”和“女性”归根结底都是政治和社会的虚构产物,那么这种转变就不再仅关乎性别,也关乎诗歌、爱与肤色。
《奥兰多:我的政治传记》的评论
钱钱德勒
2.19柏林电影节已看 很不错 很有趣 惭愧没看完一部伍尔夫小说 但这句fuking woolf写了我的传记让我想继续看
真的真的不在
#nyff61
这里是波波扬
20231004 NYFF 文学是我观察世界的镜像,是我生活的注脚,是我的抵达,也是我的对抗。 我在影像里里踏着文字漫游,没有一条笔直的道路,没有一个既定的路线,我在寻找我,寻找我们,建构我们,大声否认,相互拥抱。 (音乐很棒!
Esq. H.
信息比较碎片,太像采访了而缺少故事情节
aeuzdzj
“奥兰多”的当代重构,奥兰多不再是个体,而是共态,彻底跳脱二元性别论而做本我的“人”,于现在或许只能是蓝图愿景,但依然满怀希望,一段特别又动人的酷儿影像。手术那段让我眼前一亮,极具先锋性,有种当代艺术的意味
名古屋夜游
你在我出生之前写好了我的传记,我在你死后给你写信。我认为跨性别者这一词的使用非常不恰当,至少是加深误解与偏见的。
胡不迁
法国文化中心
罂粟和记忆
"Je suis triste d'apprendre la mort de Godard." On dirait que Michel Foucault a kidnappé JLG, le vidant de tout son substrat hétéronormatif, pour faire une adaptation documentaire d'Orlando
Parity
#Visions du Réel 2022(节展与目前年度最佳 见短评写不下放进的长评
VicWallflower
#TIFF2023#想法和角度都很好,Paul B. Preciado自己也表示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serendipity的产物,而对于“Orlando”的革新演绎以及与Virginia Wolf的假想对话,也不能消解本片某种程度上目的性的不明朗而带来的政治沮丧--Preciado说不想在电影做学术输出,却还是在trans performativity和theater of queerness的领域去挑战历史与建制(甚至去年的Framing of Agnes做的更好)。不过我们是该想想对于trans media来说post performativity到底意味着什么,当radical变成normalcy,我们的抵抗与宣言又该去向何方。
Anchorite1001
感觉看到现在为止讲sex/sexuality的纪录片都是性别理论的影像化呈现,不是理论批判,或者展示理论和生命经验的张力,就只是把理论用拍片的方式再讲一遍而已。。。对intersectionality的讨论也几乎没有。有些视觉设计挺有想象力的,和Orlando的文本交互也有一些亮点。总体中规中矩。
!NiRVāNA!
正确的 中肯的 轻盈的
归去何方
#national board#睡了一大半,很难把fiction和docu的界限定位,有点飞了。
William
没有新的内容表达,每个点也都快速躲过没有实际讨论。幸好与自传的结合要比纯宣言来的稍稍没那么无聊一些。
taetae的
24全州电影节#27
宇宙湯
JIFF24 以这部收尾真是太好了。借近100年前写就的《奥兰多》构建当代的trans solidarity,是对伍尔夫的致意,更是关于每个努力生活着的奥兰多和ta们强烈的政治诉求。有性别的流动,也在虚构/非虚构,戏剧/文学/电影,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流动,佐以戏谑的旁白挑战着观众的智识,说真的谁能抗拒聪明人说聪明话呢?
畅畅电影
炸裂了。在61#纽约电影节上看的。将《奥兰多》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拿出来用现代真实素人来演绎,无数个普通跨性别的人,构成了奥兰多的每时每刻。创意也太先锋了,剧情有点无聊,讲述的成分比较多。
其实不叫大怪兽
谁是奥兰多?责任在你我~
讨厌电影的番茄
第2098部,3.5. Festival Scope。柏林遇见评委特别。果然是政治传记。影片或许也只是借助《奥兰多》的文本以及跨性别人士的影像叠加重构而反应一种政治共同体。模式上多人分饰一角有点像托德海因斯《我不在那儿》。其主张的内容或许也还是经典的自我赋权,社会认同,社会结构性反跨的对抗,甚至以及代际传承。但影像可贵得能让我们看到祂们的真实: 祂们的外表,以及祂们真实的生活中所实践的日常的政治斗争。最为震撼的片段。还是Drag女神们在重金属摇滚乐保卫一个普通的跨人士。
房NN
4.5 奥兰多的化身们与伍尔夫的文本建立起巧妙的互文,进而重构,可以和莎莉·波特的《奥兰多》对看,历史和虚构,现实与扮演,与影像、声音在这里一同完成了非常当代的表达。
陈好康
年度期待,年度十佳
NidomeAoki
好棒好厉害,里面那首歌哈哈好喜欢(中间一度觉得有些太白人中心结果后面跟着就来了一些,不过整体还是有些太偏向中产阶层和西方叙事
Cardinal
【B–】一方面是小说的现代式演绎,更加戏剧式的,另一方面也是内容的重构,“奥兰多”的词义得到扩展,从him/her到they,不仅是性别界限的模糊也是从单人到族群的演变,所聚集的社区的力量。
月亮出來了
#Berlinale2023
AlanX
导演将历史中奥兰多的故事与现实里跨性别者的生活结合起来的想法是好的,但在实现过程中采用的手法有些过于形式化,导致两部分内容的割裂。奥兰多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名字,也可以是一群人的象征。
Lecleg
74/100 以一种纯粹酷儿影像的姿态重演《奥兰多》,形式与内容不断碰撞,最终达到鼓舞人心的和谐状态。但看着这些鲜活的个体最后都被冠以奥兰多之名,不免为这一名词所能涵盖的范围感到担心,所以某种程度上这“奥兰多”是否也是一种口号式的简化?似乎更应该强调的是对《奥兰多》的当代性重塑和解读,而这一点在影片中并不深刻。
LarryWho
并没有生产出什么新事物,也可以说酷儿电影走在了酷儿运动后面,这真是令人遗憾。
Q影誌
#Berlinale奇遇 4
圆首的秘书
4.5 以伍尔夫的《奥兰多》组织结构骨骼,用画外音分阶段析出原文本中诗/爱/文化/性别的四重人物变形,大量摄影棚/室内外实景扮演、炸裂的色彩/音乐是影片的血肉,给人以强烈的形式丰富感。个人经历与虚构人物的访谈、多人分饰一角和历史影像等方式,将历史与当今、现实与虚构、个人和公共等多个维度的文本组织成为网状。既有非常完整、强烈、自洽的结构性,也有十足的想象力(尤其结尾缝合手术及近未来获得身份);全程暴露拍摄机制(且解释手法 discover the backstage),形成一种通体贯彻的美学。年度论文电影。
Mr. Lei
#Visions du Réel 2023# 創意非常新穎的酷兒作品
賽珍珠咬打火機
cineville 149 @EyeFilmmuseum 法/英/西语英字 with performance ️⚧️ Don’t let Freud, don’t let Lacan. Don’t be the bitch of the doctor. Synthetic but not pathetic. 起初觉得会不喜欢“把奥兰多往non-bi上扣题”,然后意识到这样交织叙事透析灵魂正是我偏好的。又有些共振与拓展。在提到戈达尔前就确定五星了。想去搜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