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正片
手机扫一扫继续看
离婚后,奥尔加(阿苏埃拉饰)带着女儿维拉(阿罗约饰)搬到了一座新城市。在她家的阁楼里,她发现了一本杀手的日记,日记远未写完,还在不断重写,危及她和她身边所有人的生命。奥尔加被这件莫名其妙的事情弄得不知所措,除了女儿的治疗师卡洛斯(奥赫曼饰),她找不到其他人可以依靠。然而,她还需要解决与前夫维克多(奥蒂兹格里斯饰)和他的新搭档玛丽安娜(埃斯卡雷加饰)之间的矛盾,照顾维拉,而奥尔加则试图理解她与日记的奇怪联系,并试图找出写日记的凶手的身份。
《日记》的评论
大奇特(Grinch)
用当下的学生压力和教师的过来人身份回望过往,审视深层的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种种压力,不单是家庭问题,也有社会问题。剧本结构动了心思,设计了双线发展的平行故事,当双线交汇时完全打破预期,因为叙事层面的反转设计很巧妙,也更能对角色内心的变化感同身受。
李霜氤
哥哥和弟弟,其实是同一人。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个死去了的哥哥(无法达到父母要求),一个弟弟(达到父母要求,侥幸而沉默),是我们每个人亲手杀了灵魂里的哥哥,变成弟弟的样子,不完整而满怀创伤活下来。
大王叫我来巡山
幸亏有导演映后交流,补充了几个细节(微剧透): 镜头抖动是在和生病的父亲拥抱后停下的,代表主演心情平静下来和对过去的放下 哥哥一直弹的断断续续的钢琴曲在最后用bgm的形式放在了“对视”的镜头 爱情戏太多了,是我当时观影最大的感受,甚至因为这个点只想给到三星,谢谢导演的说明又救了一下,导演说他是想“失去”的伤痛持续不断带来的影响),表达老师进入关系后自以为不被伤痛裹挟了,但当他知道要成为父亲那一刻,才清楚意识到他永远走不出来了,他永远不想也不敢活的比哥哥好了,他对哥哥是有责任和愧疚在的 不得不说镜头表达出来的东西还是比人脑子里想的东西轻且薄了许多,如果导演不对这几个点做出阐释,可能很难直接在观影时体悟到,总体来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片子,可看。 最喜欢小时候那个背后的拥抱,一种试图找到同类的悲
磕疯我了
3.5 但因为哥哥死了,多给半颗纪念。 也是因为哥哥死了,眼泪自动收回。后半程全程冷漠的看完。 总觉得导演可能是没有死成的哥哥,拍了一个死掉之后幻想出来的活着的人心理状态的版本。但请醒醒,即便是影片里,也只有一个害怕的弟弟长大后在反思,父母一个逃避一个到最后轻易想洗白。 而真正的东亚家庭年少日记,是哥哥也懦弱的活下来,自己缝补自己长大,全家内里破烂不堪表面也是保持美好的假象。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等一次大爆发,但之后还是会归于平静,继续别扭的活着。
热爱生活的番茄
预定年度十佳了:作为一位老师,超越银幕的共情,都是东亚家庭模式培养的出来的孩子,而我却要带着同样的伤,面对着一群在大时代下有些悲观的孩子。看着学生们心理健康的各种数据,都有一种心寒,却深知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了。但看看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吧,学习成绩搞好了,梦校一次又一次得实现,难道我真得长大后获得我想要的生活了吗?我的朋友说学习和工作在往往带来的是虚无。但我最近才觉醒回来,人要给学习和工作赋予一个超越自我的信念:那就是爱与温柔。我只想对我的学生说,每一刻现在的你,其实都是最好的你。不要管过去或者未来发生什么,你只要在此刻,safe and sound,你已经就很好了!
Strndhal
最喜欢课上郑有杰在责骂声里从背着墙到转过来,一张哭脸。这就是《一一》的反面,我们在拍人的背面,而他们的正面并不开心。
蚂蚁没问题
因为一盘磁带就劝人父子和解的秘书,就像那些自以为了解内情的烂好人一样。
麻友安
颁一个年度最佳华语片不过分。十岁学童坠楼自杀,光是这行字打出来已经令人心惊。一个稚嫩的生命是被什么摧毁的?家庭暴力、升学压力是导演试图探讨的表层问题,深层则是揭示东亚家庭世代创伤和社会焦虑。德彪西的音乐在片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本片视听语言亦如德彪西般柔丽,却给人以忧愁和刺痛感,痛的是有条件的爱,不管怎样努力做一个听话的小孩,都换不来父母的肯定哪怕只是尊重而已,痛的也是有病的社会,不被爱的他死后得到的却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恶言冷语。生命可以就这样被抹去吗?导演也拍出孩童之死的涟漪,巧妙的叙事结构由男主角这条线索浮现一缕人性的微光。难得的是,即便设计了父亲病危这样的戏剧冲突,也并没有走向俗套的大和解,记不得孩子的样子就是对他的惩罚。这批香港四字电影社会批判力度不逊于《下一个素熙》,卓导大有可为
matchbox
确实很好哭,但是拍得又足够克制,这就很不容易了。钢琴曲配乐恰到好处。吹毛求疵一点的话,父亲临终前的部分对剧情没啥推进作用可以弃掉,感情部分也可以精简一点,而寻找心里抑郁的学生的部分这条呼应主线的副线又有点虎头蛇尾。
西楼尘
在他被全班嘲笑的时候,我的眼神里都是鄙夷。在他被父亲殴打的时候,我扭过头做起了功课。在他深夜爬到上铺从后面抱我的时候,我揉眼气他吵醒了自己。可是我分明看到他的眼泪,听到他的道歉,感受他的体温。日记里写着想要优秀的他,却藏着扮得优秀的我。高楼上坠下感到多余的他,却跌落想要离开的我。
米兰核心丹尼尔
很喜欢尔导说的那段话,养育孩子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如果只是明日复明日的检查他是否有进步,那这根本不是合格的父母亲。
小东懒得动
东亚家庭的坠楼死亡的剖析。
Sophia大美人
东亚小孩对死亡最顶级的幻想,应该就是想象让父母跪在尸体前哭天抢地的场景。 他们看到我的尸体会想什么?会不会懊悔,会不会愧疚,会不会后悔用那样的方式打压我,责骂我?或许每个东亚小孩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愧疚感是父母给孩子拴上的最沉重的枷锁,孩子想要用最极端的方式把这套枷锁拴回父母身上。死亡不是一种解脱,而是一种扭曲的复仇。 可是死了以后又怎么样呢?幻想的场景到底会不会出现呢?哪吒的故事给了东亚孩子们一个答案。纵使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李靖见到复活的哪吒后,也不过是冷冷的一句逆子。
我先矛盾
院线字幕把“前男友”改成了“密友”,内地高中生谈恋爱比自杀还见不得光。
四月特吕弗
开头的“跳楼”即戏弄了我,跳下天台后,更下一层台阶的存在既重焕生的可能,也延后了死的到来。影片以遗书为引子,日记为介质,钩沉尘封的故去,叙事较为琐碎,不甚紧密,更多是抑郁情绪的弥散。即使剧本、镜语实际上较显平庸,但东亚家庭的病症几乎是共通的,不被理解几近是无可容处,他从未是“家庭”中的一员。当男老师突然介入弟弟的视角(我一直以为其作为哥哥),这一视角的倒转几近令我悲痛欲绝,这再次叙事的诡计,即是宣告了跳楼的成功,死亡不是被无限延宕了,而是已经落地。